我是前言
在北方想有点时间就去北京的各大博物馆开开眼界,第二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就快要回家了,7.5 逛一逛有点闽粤风味的展馆。
我是正文
我是去程
07:04 保定东站
六点出门,七七八八,七点到站,轻车熟路。
- G6714¥61(暑假了还涨价了……)
- 07:31 保定东
- 07:51 高碑店东
- 08:04 涿州东
- 08:27 北京丰台
去北京西的票没得,只好走北京丰台了。除了比上次去的时间晚一些以外,路线是一样的。
离离开保定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顺便看一下下一次即将乘坐的车次:08:09 G335 北京西-福田。
07:28 我上车了
润!
08:19 北京丰台
北京丰台站前的各种火车。今天又是个雾霾十分严重的一天。
顺带一提,今天是一个工作日,列车的人流情况跟之前有很大不同。刚从保定东站上车的时候车里几乎没人。而到高碑店东和涿州东的时候上来了一群人,这些人也没有拉着行李箱。我推测他们应该是买了联票住在河北进京打工的,天天如此,这也太苦了。
08:26 我下车了
啊!北京丰台站里的是一群打工人的欢快背影,还有一个拿着手机到处乱拍的傻子。
08:31 河北文旅
这个《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招牌居然还更新了。
08:40 北京地铁
丰台站-10 号线-宋家庄站- 5 号线-雍和宫站,¥5。其实从北新桥站下更近,但是我想看一看传说中的雍和宫,就故意舍近求远了。
上了地铁没有想象的那么挤,但是坐了一站后马上就进来了一堆人。
宋家庄站亦是 5 号线的首发站,所以刚进来的列车是不会有人的,就有人选择故意不上车等下一班以便获得座位。
09:31 雍和宫站
众所周知,从保定东到北京丰台这段时间还没有在北京地铁里的时间长。
出站后出现了老北京特色建筑。
雍和宫的性质应该跟灵隐寺差不多,吸引了很多迷信人士前来祭拜。
与地铁里打工人的欢快背影相对的是,工作日还有时间在旅游景点排队的苦逼背影。
09:40 北京胡同
北新桥三条,明朝属北居贤坊,称王大人胡同。因有崇祯时太监王承思宅邸而得名。清朝属镶黄旗,宣统时东段称赵公府,西段称王大人胡同。1947 年称王大人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八仙巷并入,称北新桥三条。因排列顺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六条,后复称北新桥三条。胡同长 731 米,宽 11 米。
王承恩宅邸后改建为清代理郡王府,民国时王府荒度。王承思宅西侧原有广恩寺,民国时广恩寺被拆为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理郡王府旧址建成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办公楼,在广恩寺旧址建成华侨饭店。
穿过这个胡同即可抵达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胡同里住的都是老北京!
穿过这个胡同的感觉像小时候去幼儿园穿过的勺园里,城中心的老破小。
我开玩了
09:51 成功抵达
因为是个比较冷门的博物馆,离地铁站也比较远,所以游客并不多,也不需要预约即可进入。
感觉今天有个官老爷要来这里,安保看上去比游客还要多,而且要我先逛二三号展厅,再去逛一号的。好吧依他。
09:54 华侨生活
龙的传人,遍布海内外!
华侨华人的生活包罗万象,颇具特色。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与所在国人民一起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参与所在国的铁路修建、运河开凿、矿山开采、农业开发、商业和渔业经营等,在把自己的经验技术和聪明才智贡献给所在国的同时,也改善了他们自己的生存状况,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历史。他们秉持以和为贵的精神,与当地人民互谅互让,相互包容,自觉地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成为当地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是一部传承中华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并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的历史。他们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持自己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适应和选择有利于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习俗。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既有突出的中国元素,也带有显著的侨居地特色,体现了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和谐共存的特殊文化现象。他们的生活也是一部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他们在海外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与祖籍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双向交流。
在海外做点小生意的华侨。干餐饮,卖药卖烟。
新加坡牛车水露天医生诊治照片。
理发师。
通婚融合 随着华侨在侨居地的繁衍生息,华侨与当地人通婚所生的混血子女日渐增多。世界各地对土生华人的称谓各有不同:在越南称为“明乡”(MinhHuong),在缅甸称为“桂家”(Gwe Chia),在泰国称为“洛真”(Luk Chin 或 Lukjin),在马来半岛男性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jonja 或 Nyonya),在印尼称为“伯拉奈干”(Paranakan),在菲律宾男性称为“密斯蒂佐”(Mestiso)女性称为“密斯蒂沙”(Mestisa)等等。
许多华侨一润就是一辈子,在那里成家立业。
此处展示马来亚华人峇咨娘惹婚俗服饰及居室量观,整体上融合了马来亚文化、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洋文化,场景内包含很多东南亚华人使用过的花、险盆托盘、福包等日常用品,还有一台早期的手揭贸声机(于静江捐赠)。
这个场景里男女呆滞的表情让我想起了台湾某恐怖游戏里的场景😅。
华侨华人给海外带来了宗教传播。
华侨华人给海外带来了棋牌文化。
华侨华人给海外带来了戏曲文化。
华侨华人给海外带来了算命文化。
一些华侨华人即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也无法回家,只得客死他乡。
华侨华人在海外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华侨华人在海外努力学习,或是要求他们的后代努力学习。
华侨华人在海外创立的报刊杂志。
华侨华人在海外创立的华语电台。
华侨华人当时学习英语的书,看不懂音标就直接拿汉字当音标了……
橡胶大王的签名。
华侨华人在美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华侨华人给海外带来的饮食文化。
10:12 海外贡献
进入了下一展厅。
额……这些也算是华侨华人!
这一时候的“润佬”一般都来自广东福建。
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实在是太穷了!许多人选择远走他乡赖以谋生,尽管要付出很多。
海外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直接地表现为影响当地的文化语境。大量的华人(以及土生华人)与当地居民混杂而居,交往频繁,接触密切,语言方面的交流不可避免。在东南亚各国中,由于华人移民历史较长,人口数量较大,因而都有借用和吸收汉语语言文字的情况。这是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的结果,也是华人为当地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参与反殖民 近代以来,很多殖民地国家人民陆续走上了追求平等与自由的道路,反抗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其间华侨也为所在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被派往欧洲,在战火硝烟之中以血肉之躯为协约国作战提供后勤保障,保证了协约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华侨与当地人民一道,积极投入了抗击法西斯侵略、保卫共同家园的斗争。战后,随着越来越多原殖民地国家的独立,绝大多数华侨陆续加人当地国籍,成为所在国公民,他们的身份也由华侨转变为华人。
一战的时候中国之所以算战胜国,是因为中国以工代兵,帮助协约国。
“华支”指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1942 年日军占领菲律宾全境,52 名在菲华侨成立了“华支”,与菲律宾人民一道反抗日军侵略。
在北京,居然还能看见青天白日满地红。
-
菲律宾马尼拉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
-
马来亚槟榔屿 华侨抗战殉职机工 罹难同胞纪念碑
-
苏联中国团纪念碑
-
古巴哈瓦那华人纪念碑
-
中国人到巴拿马 150 年纪念碑
天使岛 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内的天使岛,1910-1940 年间曾是中国移民候审所所在地。中国移民在此等候入境,其间倍受歧视,有些人甚至因此精神失常而自杀。
排华法案 19 世纪 50 年代起,随着赴美华工日渐增多,排华运动也随之兴起,旧金山、洛杉矶、丹佛等地曾发生暴力排华事件。最终,美国第 47 届国会于 1882 年通过了限制甚至禁止华人入境的“排华法案”。
我们看待华侨华人的历史,既要尊重他们各自的不同选择,也要尊重人类种族、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古至今,人类正是在不断迁移、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繁衍壮大的。20 世纪中叶以后,绝大多数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身份上转变成华人。落地生根后的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虽然有诸多历史问题和种族、文化的隔阂与分歧,虽然“落地生根”与和平发展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在这部和平移民、艰苦创业、友好相处、走向繁荣的大书上,在中华儿女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儿女”的历史进程里,华侨华人对世界各国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仍将继续书写下去。
10:24 移民海外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从 10 世纪开始,随着海外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兴盛,移民逐渐增多,在海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居区。16 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的东侵和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居民大量向东南亚移徙,在当地进行生产和贸易,初步形成了早期海外华商网络。近代,中国人以国际劳工和贸易商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移民舞台上,形成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人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出现了新一代海外移民。新移民的移徙方式和海外生活更多元,自主性更强,社会融合程度更高。
这个海丝之路居然没有标记泉州……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命郑和率领 200 多艘海船、2.7 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部以及红海地区,加深了明王朝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金华兴”号古帆船
船长 28.5 米、宽 8.2 米、排水量 200 吨,是广式大帆船作为两千多来年中国传统风帆海船仅存的杰作,其存在实体、作业方式和建造技术凝聚了广船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史,为海上丝绸之路南端起点及以后广东海外贸易的兴衰变迁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苦力贸易 苦力,通常指在远东或从远东以低工资甚至仅够维持生活的工资雇佣的劳动者,尤指契约华工或猪仔。苦力贸易的集散地先在厦门,然后移往澳门。运输华工的船,环境异常恶劣,被形容为“海上浮动地狱”。契约华工先赊欠出国船费和伙食费,抵达目的地后,须为雇主做满一定期限的劳役,以补偿雇主所预垫的旅费合同期间,华工无选择职业的自由和人身自由,故契约华工实际上是债奴。
“猪仔”与“猪花” “猪仔 ”是对契约华工的蔑称。源出广东方言。仅见华文文献记载中。在西方文献中,通称苦力(Coolie),泛指各国契约工(包括契约华工),而“猪仔”则专指契约华工。一说贩运猪仔的船,皆以木盆盛饭,呼搭船华工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呼猪相似,故名。一说契约华工像猪一样被捆缚,强拽入船贩运,或若猪仔之贱,有去无还。
在猪仔贸易中被拐卖出洋的中国女子叫“猪花”。她们以少女居多,在海外或作家奴,长大后为妻妾;或在妓院为仆,长大后沦为娼妓,亦有再出卖为奴隶者。
一些“润佬”为了生存,选择出海打工。
据不完全统计,1800-1900 年间约有 700 多万华工出国,由于运载华工的船只严重超载,且旅途条件恶劣大量华工在抵达目的地前即因海难或病死而葬身海底,因此运载华工的船被称为“浮动地狱”。
网上总有人把偷渡海外讲的那么轻描淡写,却很少去了解其背后的艰苦。直到现在,还能听到福州的同学说他们村里经常有人偷渡出去……去美国刷个盘子就可以月薪 $4000!为了赚钱就有很多人选择这么干了。
招收的华工被贩运到南洋各英国、荷兰殖民地(如邦加、勿里洞开锡矿、马来亚种橡胶、婆罗洲垦荒等),南美洲的古巴(种甘蔗)、秘鲁(挖鸟粪)、巴西(种植、开矿),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修铁路、开矿、淘金),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淘金、在种植业做工),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大溪地)、西萨摩亚、斐济、瑙鲁、夏威夷等,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残酷的压榨下,很多人客死他乡。据估计,1800 到 1925 年出国的约 700 万契约劳工中,大约有 100 万丧生,30万受伤致残。幸存下来的人在工作期满并偿还债务后,绝大部分留居当地,从事小商贩、洗衣、餐饮、裁缝、种植等社会底层的劳作。在侨居国,他们还要不时面临“排华”恶浪,其生存和发展之艰难可想而知。正是他们形成了近代中国大批海外侨民的基础。
10:36 二楼特展
主展厅参观完毕,接下来是一些特展。
黄国强个人简历 黄国强(1932-2021),又名黄炎,号拙人,别名赤道之子,出生于马来西亚麻坡,祖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岐山镇,马来西亚归侨。早年在马来西亚学习西洋画,从事油画创作。1954 年回国,1961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曾任装艺术系、书籍艺术系副主任,基础部主任、教授兼学院学术委员会与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马来西亚国际现代艺术集团驻中国教育总监、云南大学现代艺术学院院长兼理事、湖南正山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教育学会理事。
黄国强从教五十余载,著书立说、笔耕不辍,擅绘焦墨山水与彩墨人物,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画展,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机构、大专院校及收藏家收藏。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黄国强画集》《黄国强画集速写篇》《黄国强画集焦墨画篇》《黄国强画集彩墨人物篇》《爱–黄国强八十诞辰回顾画集》《神灵–黄炎速写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国强》等画册著作。
原来非福州的地方也能有这么大的榕树。(后注:广州确实很多榕树)
展厅出口站着厦门大学创始人。
10:42 以工代兵
这个临时展厅主要介绍一战时期中国以工代兵的历史。